资本市场发展新格局,致同首席合伙人李惠琦认为,在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及资本市场的关注点应该是什么?
互联网银行在美国目前有20家,我们将其定义为互联网银行的依据第一是独立法人,它不是传统银行的附属机构和子公司;第二它几乎没有营业部,如果有一家营业部也是公司总部所在地。第三,加入了美国存款保险,我们能够在美国FDIC(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联邦存款保险公司)的数据库里面找到这样一家银行。我们把这样的银行叫做“互联网银行的1.0”,包括Ally Bank,ING Direct,BOFI等。
比如Ally Bank的前身是美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,早期是为通用汽车销售汽车服务的金融公司,后来和其他金融公司一样进入按揭市场。但很不幸它进入的主要是次贷市场,后来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,美国财政部就施之予援手。之后为了与原来的业务做切割,美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就改名为Ally Bank,现在成为一家非常著名的互联网银行。改成互联网银行之后,其业务还是与车相关,提供面向个人购车和企业经销商的业务。它的特点是提供比传统银行高出将近1%的存款利率。这1%足以将对存款利率敏感的客户全部拉走。因此其模式可叫“高息揽存、专业放贷。”伴随着ZuluTrade 它能够高息揽存是因为没有营业部,可以将省下来的一部分成本以高息的形式转给客户。因此它的存款利率比各类银行、各类产品包括大额存单都高出0.5%-1%。
ING 是总部位于荷兰的一家主营业务为保险的金融集团,为了交叉销售,首先在加拿大进行了互联网银行的试验,一举成功后在美国复制互联网银行的模式。也是没有营业部。它的经营模式是“高息揽存,低息放贷。”这会造成其利差特别低,但正因低息放贷,它找到的都是一些优质客户,因此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躲过一劫。但很不幸的是ING的总部因为次贷危机出了问题,2008年就将ING 直营银行卖给了美国一家非常蓬勃发展的金融集团Capital One。目前其商业模式为“薄利多销”,面对好的资产低息放贷。
1)90年代后期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,又出现了利用互联网在线折扣佣金的经纪券商,比如Charles Swabs,E*TRADE,TD Ameritrade等。他们的特点是提供极低的交易佣金,但是他们怎么赚钱呢?他们的策略是用极低的价格吸引客户,来给客户做全面的财富管理。所以现在这一部分在线折扣经纪券商大部分手里还有互联网银行,它提供一揽子服务。从收入结构来看,佣金收入占比不到1/3,另外有1/3是财富管理的收入,还有1/3是互联网银行的收入。
2)社交性券商有Motif, eToro 等。最近股票市场不太好,大家都有切身体会,不管市场好不好,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个靠谱的人去问应该买什么票。我们随机的问周围同事买股票的决策依据是什么?很多人会说都是听朋友推荐,很少有人说靠自己看研报。这样一来,人们都希望身边有一个真正的高手给自己提供决策咨询。Motif就是根据这样的理念建了一个社交网站,在网站上提供上万种投资组合,这其中大概有1%-2%是由专家提供的。98%-99%是由民间投资高手提供的。就是我将自己提供的组合贴出来,网站会将其与市场指数相比,如果你总能比市场指数收益高,就说明你是高手。然后大家就可以跟单,最低10块钱就可以跟单,而且收益可以给你提供组合的民间高手进行分享。Motif成长很快,投资商是国内人人网的陈一舟。
互联网小额商业贷款包括电商小贷,比如蚂蚁微贷、 Amazon Lending;第三方小贷,比如Kabbage、 Ondeck等;第三方支付,比如Square capital、 Paypal working capital等;以及P2P网贷。其中Kabbage完全利用大数据建模,给第三方放贷,你只要提供了所要求提供的数据,几分钟之内就能放贷,而且能确定放贷的规模和利率水平。
第三类是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,主要是P2P网贷,如Prosper、lendingClub、 Sofi、人人贷、拍拍贷、道口贷等;还有众筹,包括产品众筹如Kickstarter、Indiegogo、众筹网、点名时间;股权众筹,如Angellist、Wefunder、Circleup、36氪、京东众筹等;捐赠众筹,如Youcaring、Gofundme等,与房地产众筹,如fundrise、Hetel Investor等。
现在的资本市场,有哪些与历史惊人的相似?
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?
哎呀!刚好上周听了一位北京大学博士后、深根资本领域的大佬讲课。
谨将此篇回答,作为自己对课程的再思考和对老师的再致谢吧!
“科技创新,始于技术,成于资本。”。
简单理解,就是在资本的加持下,科技的发展速度、企业的发展周期、社会的发展进程,都被大幅度的提高了。我们国家面临的新全球格局,新增长要求,都需要资本市场的助力。
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?
我们先从“生产要素”说起:
整个世界发展,每一次出现新的“生产要素”出现,都会统治并引领旧的生产关系,并导致世界格局的重新构建。
第四次推测可能出现的生产要素:(我先不说,先自行思考一下,下文会有答案,学习的过程一定要伴随思考,我要逼迫你思考,哇哈哈哈哈)
好了,我们目前正处于第三次生产要素的统治中。。。是什么?是资本。
资本最初的朴素作用是让大家肯种地、肯搬砖,但是玩(发展)到后面,大家发现这玩意不仅能让人干,还能让人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屁滚尿流的高效干,甚至搞些花样(模式创新)能让社会发展效率和体量成倍增长。。。我们读书少的就只会说“握草,好神奇好厉害好高大上的东东”,然而,读书多的大神些就能明确指出“资本是现阶段重塑全球社会发展格局的决定性生产要素”。
这是额外输出,但是给我几分钟时间,保证你有收获。
“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”---2020.7.21。
为啥要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”呢?疫情的确是影响了世界格局,但最终的国家竞争力和生产力还是来源我们自己。我们有非常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,对吧?但是这些旧的生产要素,都是被新的生产要素“统治并引领”的,新的这个“资本”,我们必然也必须大力发展。
理论指导有了,政策规划有了,怎么接地气来搞呢?资本应该进入哪些实体行业获得发展并反哺我国经济成长呢?
“供给”通过生产制造满足“需求”,“需求”提升(“伴随着ZuluTrade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”)对“供给”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,如此循环反复,这就是“国内大循环”的简单理解。
“需求端”,指的是应用层面,比如包括消费和基建等方向。我国目前的消费主要问题有两个:1,高端购买力巨大,但国内供给很少(吃穿住行的主流奢侈品都是国外生产的);2,数字经济等高端前沿需求旺盛,发展空(基)间(础)巨(薄)大(弱)。。。基建,则是指的新基建,以新基建为载体,带动科级产业发展(举例:以前修路就是修路,修完设卡收费,投资回收期漫长无比。现在修路,同时加入一些数据采集仪器,铺在路面上的测速、定位、甚至检修预警等科技仪器,是不是那些仪器公司要给钱才能放在路上啊?这样对基建本身来说是不是投资回收期短了?对仪器公司来说是不是市场占有率高了?是不是多方共赢的资本模式啊?)
“供给端”,主要分资源和技术层面。资源层面,为了更快的发展新时代竞争硬实力,除了常用基本能源水电煤气之类的,我们是不是要考虑搞些新的能源?哪来呢?上天入地啊!上天,外太空的资源我能不能开发?(就在昨天,我们“嫦娥五号”成功发射,你懂的呀~)入地,地心的东西有归属权吗?全球都只明确了国家地域面积,你说我往下一直挖,挖到地核的新能源新材料是不是我可以用的?。。。技术层面,主要是自主技术可控(现在大家都明白了,为啥米国丧心病狂制裁我们科技企业),在未来的自主技术领域,我国着重要占领两个领域的优势:1,生物医药技术领域,涉及民生啊!总不能让国人的救命药被别人攥紧吧?2,大数据领域,为啥前阵子国家不允许抖音被海外收购?因为卖的是抖音,跟着出去的是他的核心数据算法啊~
其实,国家早就意识到并已经在行动了!
这就是远见和格局!我们屁民每天操心的是交通、物价,国家操心的是趋势方向!
第四次可能出现的生产要素:数据。在未来的高科技大数据面前,资本很可能会臣服。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,都是大数据跑过之后,确认OK,大资金才跟在后面,对吧?试想一下,或许几十年后,你手握大笔资金,但是没有大数据的分析预测,你会不会在风中凌乱?